關于跑步有一種說法,叫馬拉松的未來是越野跑,大致意思是當一個跑步愛好者跑馬拉松達到一定水平,想要尋求突破并尋找新的興奮點時,越野跑幾乎是一個必然的方向。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馬拉松賽事火熱之后,下一個民間體育賽事的爆發點是越野賽。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作為跑步運動的細分領域和馬拉松運動的姊妹運動,越野跑在馬拉松運動火爆之后,也已經在國內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2015年、2016年之交的越野跑正如2014年的馬拉松。跑者的熱情沒有先兆地突然高漲,跑步人群迅猛增長,馬拉松轉眼間從一個專業性強的競技運動迅速成為一個大眾運動,人人以跑馬拉松為榮,有沒有能力都敢報名參賽,似乎談笑間42.195公里便被甩在身后。全國各地馬拉松比賽如雨后春筍,比賽旺季一個周末全國各地甚至有11場馬拉松比賽在同一時間舉行。特別是賽事審批權放開之后,對主辦方的資質要求不再是一個硬門檻,各種規模、各種形式、各種名目的比賽遍地開花。越野賽正在復制這樣的發展模式,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舉辦10公里以上的越野跑賽事150余場,累計參賽人數4萬余人,賽事數量之眾多、參賽者數量之廣泛、賽事覆蓋區域之廣闊令人印象深刻。
隨著國內越野賽事組織者和參賽者經驗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越野賽事被納入到UTMB等國際賽事積分系統,與此同時,部分比賽組織混亂、部分跑者素質缺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久前黃山百公里越野賽爆出的百名參賽者聯名發表公開信聲討賽事主辦方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早在去年便有跑友吐槽崇禮100越野賽主辦方,大致與黃山百公里越野賽的吐槽內容相似。歸納最近越野賽存在問題,關于組織者的大約以下幾個:報名費用偏高,動輒五六百,多則一千多,但是補給卻簡陋,與高額報名費不對等;賽道路線模糊,由于越野賽都是在山間進行,布線難度大,布好的路標損壞率高,選手比賽過程中經常面臨蒙著跑的狀態,還有賽事直接把賽道安排在防火道上,布線倒是簡單了,越野跑的山野樂趣也沒了;選手招募困難,越野跑原本就是小眾運動,難度比路跑大很多,這兩年賽事雖然多了,但是真正有能力參賽的人數遠沒有看起來多,盡管有瞬間就名額爆滿的TNF100越野賽等口碑好的比賽,但也同樣有大把湊不到100人的“國際”越野賽,賽道上跑者稀稀拉拉,打不起精神。
無論如何火爆,越野賽在國內的發展尚處于幼兒階段,不僅組織者需要積累經驗,參賽者同樣有待成長。很多參賽者是馬拉松跑了也沒兩年的,尚未意識到越野賽不是馬拉松,賽道不是平坦寬闊的馬路,以為貿然參賽跑不下來還有收容車可上。越野賽的賽道基本在山間,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跑不下來也只能自己走下來,對參賽者的能力要求更高,考驗更大。目前有些對越野賽的吐槽有一部分是參賽者自身準備不足、過于草率參賽造成的。有些參賽者毫無野外經驗,沒有相關山地訓練,對于需要什么裝備都一頭霧水,跑超過50公里的比賽敢不帶水具不帶能量膠,完全依賴于強大的后勤保障,一旦遇到需要成本把控的組織者,無法及時補給,出現問題后,分不清到底是主辦方的問題還是跑者的問題,互相扯皮,一筆亂賬。
越野賽正在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行業,高速的成長性需要及時加以規范,不僅需要傳統的體育管理部門的認證,也需要行業自律。未來可以在賽事分級、主辦方資質評估、消費者權益保護、選手分級等方面加以進一步探索。跑者需要更加規范、安全、服務周到的越野跑,越野跑也需要更加自律、懂禮儀、高素質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