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有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傷的兔子開始狂奔逃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也飛奔去追趕兔子。
但是追著追著,兔子跑沒影了,獵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就開始罵它:真沒用,連個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的說: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啊。
而那只兔子帶傷跑回洞里,它的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獵狗那么兇,帶著傷怎么跑得過它?兔子說:它盡力追趕我,可我卻是在全力以赴啊,他追不上我頂多挨頓罵,可我若不全力以赴就沒命了啊!
盡力而為在字典里是個標準的褒義詞,可在越來越多的人嘴里,它卻更多地是體現了一種惰性和畏難的心理。盡力這個詞很巧妙——用盡所有能壓榨出來的力氣是盡力,用盡所有自己想付出的力氣也是盡力。
但其實人類的潛能遠比想象的要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應激反應是有閾值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在連續受到相同刺激之下,閾值會升高,導致產生下一刺激所需要的強度隨之升高;反之,人在連續很久未受到刺激的情況下,閾值會降低,導致產生下一刺激所需要的強度大大降低。